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朗读

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

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

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

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溪。

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

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亭高高超出飞鸟以外,登上西亭便与浮云相齐。

树影点点千家显得渺小,青天四围万岭顿觉更低。

残虹挂在陕州北面天空,秋雨阵阵随风飘过关西。

美酒几壶靠在青崖旁边,瓜田一片傍着绿色小溪。

身居微官本觉不足称道,欣逢好友携手同在一起。

只有远望遥遥长安故园,心中恋恋望去更觉清晰!

注释

诸子:指诗人的各位友人。虢(guó)州:唐州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南。西亭:虢州城西山上的亭子。观眺(tiào):观赏,眺望。

出鸟外:高出飞鸟之外。

天围:苍天笼罩。

残虹:将要消失的彩虹。陕北:陕州以北。

关西:函谷关以西。

酒榼(kē):酒器。缘青崖:傍依着青青的山崖。

微官:小官。何足道:不值得称道,不值得重视。

爱客:好友。相携(xié):互相携手,指同游。

乡园:指长安。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迷:模糊不清。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32-133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0-282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参任为虢州长史。供职州县,并非诗人所愿。“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题虢州西楼》),任职虢州期间,这种心情经常萦绕诗人心头。这首诗即作于虢州任上,一次登西亭远眺后有感而成此诗。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0-282

  诗的一开头点出登亭。第一句写自下而上望去,西亭高出鸟外,从登前写亭高。第二句写登临后向四周望,身与浮云相齐,从登后写字高。三、四两句开始写登亭后的“观眺”。用山下的点点树影,千村万落和眼前的苍天,脚下的群山烘托“亭高”,并构织出辽远的画面。五、六两句以西亭所见景物。点出登临时的天气。“残虹”、“急雨”,都符合夏末秋初天气特征,从而暗示“早秋”。一“挂”一“过”,一静一动,景象十分生动;而从“陕北”、“关西”两个大的方位来写,尤其符合登高的特点,场面辽远而开阔。七、八两句由远眺写到近观,均从颜色着笔来写,陡峭“青壁”,弯弯“绿溪”,加上“洒榼”、“瓜田”,把山上山下风光写得别有风致。

  以上由登亭写到观眺,以下写登亭观跳所感。“微官”两句反映着诗人的不得意,但却出之以放达之语;而诗的最后两句“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才写出真心思:对长安的留恋,其中包含政治上的希望,如“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题虢州西楼》),所反映的显然不单是乡土之情。“望”字也就自然照应了题目“观眺”二字。

  这篇作品以“高亭”为观察点,以“观眺”为线索,开头写登亭,接着六句写登亭“观眺”所见,结尾四句写登亭“观眺”所感,层次井然有序。此诗虽为五古,中间写“观眺”六句却两两对偶,上下两句分别从不同角度构成生动画面。最后两句在上文登高远眺基础上,仍扣应“观眺”二字来写所感,线索清楚,结构完整。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朗读
()

诗文推荐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鼌余升兮良常之颠,暮栖余兮良常之下。谓良为常兮谁哉暴者?

余守余箧,毋侈其胠。箧中之藏,孔子之书。谓尧汤贤,谓商辛愚。

()

柳絮抛完春暗去。莺语丁宁,半是销魂句。病后韶光竟如许。

落红飞傍阑干聚。

()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

晓鞭驿马入东州,瘦骨稜嶒怯素秋。

天地不仁人去国,江山如待客登楼。

()

长安二月三月时,千门万户春风吹。

绮构瑶台高照耀,香车宝马并驱驰。

()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

残烛犹存月尚明,几家帏幌梦魂惊。
星河渐没行人动,历历林梢百舌声。

()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