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

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朗读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艳晨易午。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散红缕。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乘盖争避处。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恨春太妒。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峭寒暮。更萧萧、陇头人去。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此词咏调名本意,与词牌名实相符。

  “冷空”三句,寒食清晨出游西湖所见。言白云在蓝天中飘荡,阴影不时遮暗了湖边的柳色。湖中晨雾涌起,像一扇扇护花的屏障。寒食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证之。所以词人清晨游湖,天气虽无雨状,却已暗伏雨意。“艳晨”三句,概绘了当时西湖寒食游人踏青的盛况。言游人在春日遇到一个少见的艳阳天,所以在心目中觉得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从清晨转为晌午。是时,湖面上游船如蚁,笙歌阵阵;岸堤上年青女子摩肩接踵,人群如流,互相争道而行。词人对西湖繁华晴日的描述,是作为伏笔来与下面的雨境狼藉成强烈对比。“骤卷”五句,转写雨中情景。突然间狂风骤起,尘埃翻滚,真是“春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所谓“雨来风领路”,这雨前序曲使游湖女子的秀发散乱,花容失色,纷纷以袖、巾掩面而行。刹时雨点来临,那些豆大的雨点将许多桃花瓣、杏花瓣一一击落在地,任人践踏。这时候,连无知的春燕也停止了呢喃声,似在为这场狂风骤雨发愁,默默地在雨中低翔。西湖春天的特征:桃、杏、燕子等在雨景中的特写镜头,被词人一一摄入。上片刻画了西湖寒食的晴雨景观。

  “乘盖”三句承上。“乘盖”,即乘轿。“旗亭”,即市楼,这里引作酒店。可参见王之涣“旗亭画壁”故事。“解佩”,用唐贺知章“金龟换酒”典故。此言由于下雨,因此乘桥游春的人们也纷纷找寻地方避雨。词人在湖旁的酒店里与老朋友不期而遇,于是就解下身上的玉佩换酒待友。“恨春”三句,酒中话题也。词人说:“这场大雨是‘春姑娘’的嫉妒心在作怪,因此下一场大雨不但使游春女子的罗裙湿透,也使其‘金莲’(即双足)沾满了尘埃,弄得她们狼狈不堪,实在可恨。”“恨春”句与上片“愁燕”句相同,都用拟人手法描摹物态,更显生动形象。“酹入”两句,以幻象道之。言眼前的春雨像醇酒般地浇灌在梅树林中,而绵绵不绝的雨点又如泪帘般地遮暗了那远处的梅林。西湖边多梅树,故有此语。词人极富想象,所以能将眼前之雨,忽成醇酒,忽化泪珠,显得变幻莫测,跌宕多姿。“峭寒暮”两句,言春寒临暮更甚,寒风中有人用笛子吹着《陇头曲》渐渐远去。这也是说游湖众人在临暮时渐渐散去的情景。

  全词概括出西湖寒食一日游中的天气变化及游人的各种姿态,为后人提供了古代风俗的一些写真材料。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文英朗读
()

诗文推荐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鼌余升兮良常之颠,暮栖余兮良常之下。谓良为常兮谁哉暴者?

余守余箧,毋侈其胠。箧中之藏,孔子之书。谓尧汤贤,谓商辛愚。

()

柳絮抛完春暗去。莺语丁宁,半是销魂句。病后韶光竟如许。

落红飞傍阑干聚。

()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

晓鞭驿马入东州,瘦骨稜嶒怯素秋。

天地不仁人去国,江山如待客登楼。

()

长安二月三月时,千门万户春风吹。

绮构瑶台高照耀,香车宝马并驱驰。

()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

残烛犹存月尚明,几家帏幌梦魂惊。
星河渐没行人动,历历林梢百舌声。

()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