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浸〕字拼音是jì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𠬶,五行属水。
〔浸〕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籀文寝声。本义是古水名。浸水。
〔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ìn] ⑴ 泡,使渗透⑵ 逐渐
...详细解释〔翐〕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羽部。
〔翐〕字拼音是zh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羽、失。
〔翐〕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ì] ⑴ 〔~~〕鸟飞舒迟的样子。⑵ 鸟飞翔的样子。
...详细解释〔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滵〕字拼音是m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密。
〔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mì] ⑴ 〔~汩( yù )〕水急速流动的样子,如“滭浡~~。”
...详细解释〔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濕〕字拼音是sh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㬎。
〔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ī] ⑴ 同“溼”。《玉篇•水部》:“濕”,同“溼”。《説文》作“溼”,汉隶多作“濕”,后来通用无别。《易•乾》:“水流濕,火就燥。”孔穎達疏:“水流於地,先就濕處。”唐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⑵ 〔濕濕〕➊牲畜耳朵摇动貌。《集韻•緝韻》:“濕,濕濕,牛呞動耳皃。”《詩•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毛傳:“呞而動其耳,濕濕然。”➋浪涛开合貌。《文選•木華〈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張銃注:“瀼瀼濕濕,開合貌。”㈡ [tà] ⑴ 古水名。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今山东省境内。后作“漯”。《説文•水部》:“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桑欽云:出平原高唐。”鈕樹玉校録:“《玉篇》作‘漯’。”《廣韻•合韻》:“漯,水名,在平原。濕,漯同。”《續漢書•郡國志四》:“平原郡,九城:……高唐,濕水出。”参见“漯”。⑵ 〔濕陰〕➊汉侯国名。《集韻•合韻》:“濕,濕陰,漢侯國名。”按:《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濕陰定侯昆邪,以匈奴昆邪王將衆十萬降侯,萬户”唐顔師古注:“濕,音吐合反。”➋古地名。在山东省济南市北。《續漢書•郡國志四》:“平原郡。九城:……濕陰。”㈢ [xí] ⑴ 同“隰”。低湿的地方。《集韻•緝韻》:“隰,《説文》:‘阪下溼也。’或作濕。”⑵ 同“隰”。古人名用字。《集韻•帖韻》:“隰,闕。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或从水。”《穀梁傳•襄公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濕。”陸德明釋文:“公子濕,本又作‘隰’,又音燮。”按:左氏《春秋•襄公八年》作“公子燮”。
...详细解释〔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滫〕字拼音是xiǔ,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氵、脩。
〔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ǔ] ⑴ 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兰槐之根是谓芷,其渐之~”。⑵ 古烹调方法之一,用淀粉拌和食物使之柔滑。⑶ 小便。
...详细解释〔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大部。
〔套〕字拼音是tà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大、镸,五行属火。
〔套〕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大,从长。套在外面的东西比被套者要大、长。本义是罩在外面的东西。
〔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ào] ⑴ 罩在外面的东西⑵ 加罩⑶ 重叠的⑷ 装在衣物里的棉絮⑸ 同类事物合成的一组⑹ 模拟,照做⑺ 用绳子等做成的环⑻ 栓系⑼ 用谎骗取⑽ 河流或山势弯曲之处(大多用于地名)
...详细解释〔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濕〕字拼音是sh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㬎。
〔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ī] ⑴ 同“溼”。《玉篇•水部》:“濕”,同“溼”。《説文》作“溼”,汉隶多作“濕”,后来通用无别。《易•乾》:“水流濕,火就燥。”孔穎達疏:“水流於地,先就濕處。”唐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⑵ 〔濕濕〕➊牲畜耳朵摇动貌。《集韻•緝韻》:“濕,濕濕,牛呞動耳皃。”《詩•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毛傳:“呞而動其耳,濕濕然。”➋浪涛开合貌。《文選•木華〈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張銃注:“瀼瀼濕濕,開合貌。”㈡ [tà] ⑴ 古水名。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今山东省境内。后作“漯”。《説文•水部》:“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桑欽云:出平原高唐。”鈕樹玉校録:“《玉篇》作‘漯’。”《廣韻•合韻》:“漯,水名,在平原。濕,漯同。”《續漢書•郡國志四》:“平原郡,九城:……高唐,濕水出。”参见“漯”。⑵ 〔濕陰〕➊汉侯国名。《集韻•合韻》:“濕,濕陰,漢侯國名。”按:《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濕陰定侯昆邪,以匈奴昆邪王將衆十萬降侯,萬户”唐顔師古注:“濕,音吐合反。”➋古地名。在山东省济南市北。《續漢書•郡國志四》:“平原郡。九城:……濕陰。”㈢ [xí] ⑴ 同“隰”。低湿的地方。《集韻•緝韻》:“隰,《説文》:‘阪下溼也。’或作濕。”⑵ 同“隰”。古人名用字。《集韻•帖韻》:“隰,闕。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或从水。”《穀梁傳•襄公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濕。”陸德明釋文:“公子濕,本又作‘隰’,又音燮。”按:左氏《春秋•襄公八年》作“公子燮”。
...详细解释〔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濟〕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ì、j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齊。
〔濟〕字造字法是形聲。从水,齊聲。本义是水名,即濟水。古四瀆之一。
〔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ì] ⑴ 渡,過河⑵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⑶ 補益㈡ [jǐ] ⑴ 〔~水〕古水名,源於今中國河南省,流經山東省入渤海。
...详细解释〔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涿〕字拼音是zhuō,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豖,五行属水。
〔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uō] ⑴ 〔~鹿〕⑵ 〔~州〕地名,均在中国河北省。⑶ 水滴。
...详细解释〔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洋〕字拼音是yá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羊,五行属水。
〔洋〕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羊声。本义是古水名。
〔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áng] ⑴ 比海更大的水域⑵ 广大,众多,丰盛⑶ 指外国的,外国来的⑷ 指现代化的(区别于“土”)⑸ 银元
...详细解释